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说来惭愧,当年明月的网络连载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书匠真没拿来读过,但这书的大名,特别是“XX那些事儿”流行语,却如雷贯耳,而且极为欣赏,对石悦其人此语惊叹不已——真是“太有才了!”
大家知道,按照国学传统,修史,包括修明史,这都不是一般人可以干的事情,要由很高品阶(好像是皇帝跟前贴身)的史官大员专营,而且要正襟危坐、表情庄重,还有有本事做“历史虚无主义者”或“历史修正主义者”,也就是说,根据当朝政治特殊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巧妙编纂,一不小心就会被罢官甚至掉脑袋,显然这属于所有职业中极度“高危职业”。远的不说,当代明史专家吴晗(1909-1969),他因修史而官,也因编史而自杀,就是活生生可怕一例。
但“当年明月”这哥们儿很是了得,竟然用“那些事儿”网络草根业余票友流俗习语,将传统史学“高大上,假大空,谎话连篇明目张胆搞愚弄”之主旋律,全部在戏谑调侃中消解消弭消散消融。他以活生生年代大小人物多舛命运为主线,用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和小说笔法,将死沉沉黑洞洞的垃圾史料精巧地串引起来,从而将1344至1644三百年间中国吊诡异虐的社会经济、官场政治、道德人伦、冷暖人情和炎凉世态,都一幕幕栩栩如生地做了全景式透视、描绘和演义。结果,一不小心创造了奇迹,竟然在数字化互联网新技术革命平台上,制造了一种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野史颠覆修正史,以史为鉴启民智”之文化正能量整合传播效应。
受此启发,同时也是接受朋友建议,更要害的主因是,近来由于主客观不可名状的内外主客观因素机缘巧合,莫名其妙搞得书匠心浮气躁、坐卧不宁,乃至有精神分裂崩溃之迹象。于是,就想是不是模仿当年明月哥们,说说大半个世纪以来书匠我在”水深火热“工作生活所观所察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那些事儿”,以便在化解个人苦闷、缓解自我压力的同时,也能够向社会、向周边同类释放点人性光辉正能量。
为了显示书匠也有“创新力”,特别怕有哥们同仁笑话或斥责我有“机械剽窃”他人成果之嫌疑,故而特意将当年明月的“那些事儿”,别出心裁地改为“那点事儿”,以搞“点”新创意。除了此表面隐情,如此”偷梁换柱”,其实还有点别的小意思:由于所写内容涉及当朝大事小情,会有很多敏感和危险,故而书匠尽量往“点滴小处”写,最好能够通过一些个谁都知道、谁都在日常见到听到感受到但就是不说不敢说或不屑说的活生生生活小故事,零零碎碎、零敲碎打,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有闲暇有空余有兴头就写上一篇,没时间没空闲没兴致就搁置扔下来,写到哪里算那里,如果有一天累得咯噔一下一蹬腿走了也就拉倒也算罢了一了百了……这样以“XXXX:……那点事儿”为题,形成一个网络小散文“那点事儿”系列,从而“以小见大”宏论家事国事天下事,特别是我那“人本发展与管理”专业方向和主题主线教育职业生涯事儿。
如此这般,不仅可以“治己之病”,还能够“救他及人”,两全其美,何乐不为?我感到甚好!行不行、好不好?试试吧,走着瞧……你说呢?网友好姐妹们、博友好哥们儿。

0

话题:



0

推荐

李宝元

李宝元

136篇文章 7年前更新

一个对人本发展与管理问题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究,一个在大学里专注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传道授业解惑职业责任的教书匠。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