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据人民网转载《文汇报》消息:新年伊始,复旦大学各院系正忙于制订新一年的预算方案和人事方案,将凭自己过去一年的学科发展、排名、人才培养、科研进展来获得学院的运行和发展经费。
       去年底复旦启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将财务权、人事权都下放给院系,院系做好预算提交给学校财务处备案,财务处核定后把所有的经费划拨到院系,不论是教学、科研还是人才引进的经费都由院系自主来决定,学校对院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未达标者将被削减未来财源。具体方案内容大致如下:

  财务权:学院经费分为三块:基本运行经费,按照学科的体量、院系人才培养需要、学生活动和学术活动需要、科研需要等各类需求统一拨给学院;基本发展经费,根据学科体量、排名、发展潜力来划拨额度;重点发展经费,由院系自己制定方案,达成未来学术排名等目标来确定。

  人事权:学院的人力资源规划经学校批准后,一次性核定三年高级职务晋升总额和年度晋升名额。人才不论本土或引进,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其薪酬都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发放;新进教师实行“预聘-长聘”制,长聘教职的引进需报学校审批,预聘教职的引进均由学院按程序自行决定;教授考评,除了原有的“代表性成果”外,还必须考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解聘,按照“六年非升即走”原则,对于不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原有人员,授权院系可以根据有关法规解聘。

       如果这套政策能够真正落地执行,“从今年开始,整个大学都要换一种活法了。” 复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自信满满地说。确实,在现行高等教育“官本位,大一统”体制还不能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各大学行政首脑“干”与“不干”、愿意为官一方干点事还是得过且过维持现状,确实大不一样!但是现行官本位行政化管理体制惯性确实太强大了,近年来多少大学当局也都在试图”蠢蠢欲动“,或多或少地尝试着在改革大局”雷打不动“的情况下”小打小闹“地做点该做的”人事“,但是后果大都是”无可奈何自叹息“,其中动静最大、后果最囧的要树南科大了,前车之鉴、后师不忘。

  高校”去行政化“已经嚷嚷多年了,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管理效率低下、教学科研混乱、发展驱动乏力等等早已是饱受诟病的顽疾,怎么”破题“?从哪里寻找突破口?一直是一个无处下手的大难题。特别是近年来以“反腐败”名义大事强化行政控制的情况下,科研教学在“预算瞎填报,经费花不了,正事干不了,作假贴票全轮套”的闹哄哄中,近乎陷于“瘫痪”状态。复旦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从”向下放权“入手,将财权人事权下放给院系,确实可以使广大教职员工过于古板的行政管控下解脱出来,让教学科研活动“活”起来。

  但问题是:在维持院系首脑“行政化”领导形成机制不变的状态下,在维持目前不靠谱的“行政化”预算规章制度及“劳民伤财、运动群众”的行政监管程序流程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保证院长系主任“用人用钱都说了算”?如何保证经费在“合规”前提下得到有效使用?另外,在人事制度上,将原来”在编“与”非在编“两套双轨制度改个名字,变成”常聘“与”预聘“两个新说法,就能保证教职员工从此就有一种”新活法“?按照现行体制约定,哪个行政院长或系主任敢让在编的”常聘“教职者不达标就走人?至于东施效颦般效仿西方一流大学“非升即走”的做法,搞出个““六年非升即走”,此前北大等”国内“一流高校”不是没效仿过,最后结果怎么样不是尽人皆知吗?!

       最扎眼的是,一些媒体报道中特别提到,复旦大学要想通过“薪酬”激励出所谓“世界一流大学”来:"不论本土人才还是引进人才,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都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发放薪酬",请问“世界一流大学”是什么水平和薪酬?什么算“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和薪酬?怎么考评教授的“代表性成果”、“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来发放薪酬?先不要说”世界一流大学“,要说清华北大这样的”国内一流大学“吧,多少年来他们的经费和薪酬确实是”国内一流“的,从财政拨款到教学科研经费,从直接薪酬到间接薪酬(福利待遇),从白色收入到灰色黑色收入,只要是”收入“哪怕是夜大函数卖文凭收入,他们都要照单全收,而且是绝对顶级的一流”水平“,可是他们真的成为响当当的”一流大学“了吗?

  总之,复旦大学此次改革令人欣慰、值得期盼,但还需拭目以待,总的来说,前景及后果不容乐观!

0

话题:



0

推荐

李宝元

李宝元

136篇文章 7年前更新

一个对人本发展与管理问题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究,一个在大学里专注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传道授业解惑职业责任的教书匠。

文章